珠海中慧微电子有限公司

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
政府分散投资半导体业全析
    对于半导体产业强国中国来说,要面临的一个更严峻挑战还在于国际化竞争。由于芯片厂大规模生产的特性,拥有多年积累的大型半导体公司往往拥有几条甚至十几条生产线,因此政府出手投资扩大的规模生产优势。这一点往往是刚刚起步、仅拥有几条生产线的国内半导体企业所显得非常的重要。
    十年之后,上海开始为资源分散的结果买单。 
  全球经济危机的冬天,政府之手出现了不同寻常的热度。 
  在上海市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,仅有几路之隔的两家芯片制造公司——华虹和宏力半导体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合并。更早之前,与宏力几步之遥的另一家芯片公司——中芯国际(0981.HK)刚刚获得了来自大唐控股1.718亿美元的注资。 
  这些不同寻常的动作,却透露了政府之手的强烈意志:作为上海市乃至全国最大的三家芯片制造商,华虹、宏力和中芯国际长期业绩增长乏力。而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,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几家企业经营状况更是雪上加霜。 
  作为这些企业的主要股东,上海市政府毅然出手。 
  这看起来是简单的产业整合。但不为外界所知的是,这次并不局限于拯救单个企业,它已是上海集成电路产业“自我救赎”的开始,是对地方政府高新技术热背后的产业发展模式的反思。 
  这是一个尴尬的追问:作为全国最早发展半导体工业的地区,上海走过了黄金十年,虽然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占据全国半壁江山。但是拥有最完整产业链和规模的上海集成电路产业,仍不具备明显国际竞争力,整个产业态势呈现出一种“大而不强”的状态。 
  仍令人警醒的是,在上海开始反思十年之路缺失的时候,一些地方政府,在4万亿投资的驱动下,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名,继续走资源分散路径大干快上。 
 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,在《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计划》和国家中长期产业规划驱动下,不少地方政府依然热衷于投资大型芯片厂,并希望以此带动地方上下游产业。一定程度上,他们正在重走上海的老路。 
  危机中的“大梦想” 
  在华虹集团成立前的30年时间里,我国针对集成电路产业曾发起过四次冲击,但四次冲击均以失败而告终。四次冲击的结果是:我国集成电路产量达到4.6亿块,销售额35亿元,但大生产线始终未能进入良性循环,集成电路的产业链也远远没有形成。 
  序幕恰是从“冬天”开始。 
  2008年9月,华虹集团旗下经营芯片设计及制造业务的上海贝岭(600171.SH),通过换股方式“收购”了上海先进半导体(3355.HK),率先拉开了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整合的序幕。 
  2009年2月,上海市政府与大唐电信集团在上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。作为战略合作另外一项最重要的内容,大唐控股将向中芯国际注资1.718亿美元,并以上海为重要产业基地,建立大唐控股上海产业园,进行TD-SCDMA芯片和终端解决方案的研发和拓展。